前往澳洲墨爾本買房的新置產族群特別青睞學區房
為了尋求新的機會,許多中產家庭不得不放棄安逸舒適的生活,選擇到海外求學。這些家庭在抵達澳洲後的首要任務,就是在已經高度飽和的房市中尋找一個落腳點。
「我是做了些調查的,(澳洲)和國內差不多,也分學區的,很少聽說有擇校生,大部分學校都是按照住哪裡來錄取的」,Maggie將手機上看到的幾處學區房展示給《澳洲財經見聞》的記者。澳財記者:「現在的房地產市場飽和度很高,您看的墨爾本東南這幾個區房源好找嗎?」
Maggie:「價格非常高,我記得15、16年來旅遊的時候,(墨爾本東南區)一套三臥室的獨棟房大概就450澳元一週,現在沒有700800澳元(折合每週新台幣15,40017,600元)根本租不到,學區的那些更貴!」
以墨爾本東南區的Glen Waverley為例,該社區內的多所公立學校中,Glen Waverley Secondary College和Highvale Secondary College常年在成績方面表現出色,兩所學校分別位列維州第5和第8名(Better Education Ranking 2023)。
這兩所學校在文科和理科方面都被多所教育評估機構評為滿分。但是,想要被這兩所學校錄取,申請人必須居住在學校規定的學區內(Catchment zone)。雖然不是絕對的硬性規定,但根據學校政策,只有當本學區的學生錄取完成後,才會將剩餘的名額讓給其他學區的申請人。
想要和已經錄取的2,200多名符合條件的學生爭取名額,顯然是沒有勝算的事情。因此,在學區內購房成為了進入精英公校的必經之路。據澳洲房地產集團Domain的數據顯示,整個Glen Waverley的房價在2021年上漲20.3%,中位房價達到160萬澳元(折合新台幣7,040萬元)。然而,這超過20%的漲幅在同一社區內的學區房面前顯得微不足道——年度漲幅高達33%,中位價逼近190萬澳元(折合新台幣8,360萬元)。33%的漲幅意味著房價在來年將達到252.7萬澳元(折合新台幣11,130萬元)。
Maggie告訴我們:「我們考慮先租房,弟弟現在要上10年級(高一),一口氣拿出幾百萬首付買房子,我覺得不是每個家庭都有條件的,先報名排隊吧。」
和Maggie有相似處境的家長並不在少數,他們在墨爾本排名前20的精英公校學區內,正在伺機而動,為自己的孩子獲得更多的機會而奔波奮鬥。
澳洲學區房的價格上漲穩定,成為安穩選擇
然而,正因為不斷增加的需求,學區房也成為了一些精明家長的投資選擇。最近剛剛賣掉學區房的Lydia就是其中之一。
Lydia在2017年以180萬澳元的價格買下了東南學區的一套4居室別墅,孩子在完成了6年的初中和高中(7~12年級)學業後,Lydia果斷將別墅出售,獲得了106萬澳元的利潤。
「這筆賬其實不難算,澳洲的房價是不會跌的,房價穩定的成熟社區裡買學區房更不會錯……孩子書也讀完準備上大學了,而且精英公校注重學習,所以成績不會差,我們也準備縮小居住空間,房子賣掉連退休養老的錢都夠了」,Lydia輕描淡寫地告訴記者。
澳財記者:「您家的經濟實力雄厚,當時有沒有考慮過私校呢?」
Lydia:「我這哪敢算雄厚,那些送私校的才是有底子的,私校不用看學區,看的是錢包和父母的背景調查。」
確實,對於學區限制的問題,另一個解決方案就是直接用錢解決。
雪梨和墨爾本的許多老字號私校,從幼兒園小班就開始招生,經常需要面臨「一出生就報名」的情況。這些私校的「一條龍」教學服務涵蓋了所有小學、中學和高中的年級,也解決了公校學生需要轉學的問題。
但是,要選擇這條路,需要的是大量的資金。
據調查,想要在全澳收費最高的吉朗文法學校(Geelong Grammar School)完成14年教育(其中2年為幼兒園),一位學生需要65.9萬澳元(折合新台幣2,890萬元),而新州最貴的坎巴拉學校(Kambala School)的收費也緊隨其後。
所以,如果不考慮教育,單純從置房的角度來看,這筆巨額開支顯然沒有公校學區房的高回報具有誘惑力。
對於教育和投資,Lydia認為每個家長都應該做好經濟和心理上的規劃:「對呀,你想想看,幾十萬的學費,你給孩子以後置房和上大學的錢都夠了……而且所有學校對國際留學生的收費都不是一個標準,我覺得投資學區房更理性……說句不好聽的,投入幾十萬,有的家庭投入上百萬(澳元)的教育成本,他們未來能不能接受孩子平庸呢?」
對於那些遠渡重洋來到澳洲為孩子爭取更好教育機會的家長們,或許讓自己的孩子在上千萬名考生的競賽中獲得一次選擇的權利,才是最珍貴的機會。
來自澳居地產的不動產專業服務
🙋♀️如果你需要在澳洲找房子住或者購買房子,立即聯繫澳居地產!
專人帶您即時視訊看房,直接和建商聯繫,安全有保障。
加入澳居地產 AULive 的官方Line帳號,提供您最新的澳洲生活資訊:https://lin.ee/xVThjBd (@Aulive)